“冬至”可不止吃饺子这么简单,还有这些知识一定要讲给孩子......
2021-12-21 14:43
浏览次数:159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看到受冻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一种叫“驱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形成了习俗。
我国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这天都会过节庆贺。南方沿海部分地区延续祭祖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等。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灵,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广东人冬至吃烧腊与姜饭,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潮汕一带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
在南方一些地区,则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冬至丸),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实际上,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前后是养生进补的大好时机。在北方,号称冬季吃赛过小人参的白萝卜是必不可少的进补美食,而白萝卜的绝佳搭档是滋养脾胃的牛肉,两种食材一个性温一个性寒,两者一起正好寒热中和,“香”得益彰!要注意的是,这里,白萝卜要切厚片,以便充分吸收牛肉的汤汁,最后,一定不能忘了加入风味鲜美的冬菜。
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饺子最初是一种防治冻疮的食疗方,是有“医圣”美誉的汉代名医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美食。如果冬至以后比较怕冷的,不妨吃些韭菜鸡蛋、胡萝卜羊肉、香菜肉馅的饺子,有助于温补气血,增加热量。
就是我们的耳朵。耳朵不仅是长给大家用来听东西的,懂得按摩耳朵还有不少保健功效。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气血运行不畅或者肾阳虚的朋友耳朵比较容易生冻疮。
这个时候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最常用的三种按摩方式是拉耳垂、提耳尖和摩耳轮。
中医理论认为,冬季在五脏六腑中对应肾脏,而肾脏又主封藏,是收纳阳气的关键,因此,在阳气最弱的冬至前后,补肾阳是养生的主旋律。对一般人来说,温补肾阳主要通过药膳方式即可,最著名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能很好地补气补血助阳。
冬至这一天,还可以炖锅姜母鸭,一来驱寒强身,二来增加节日气氛。“姜母”要选老姜,取一只碗,加少许水,将老姜放在碗中研磨,磨出来浓汁,就是上好的调味汁。把煸好的鸭子及姜汁一同倒入,另加入适量甘蔗、陈皮、黄芪、党参等食材,煨至鸭肉熟烂即可。
在冬至这天喝鸡汤,可以补上一年。鸡汤被人们视为“补身良药”,多喝些鸡汤可帮助人体气血恢复,也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将流感病毒拒之门外。母鸡的补益之功效非常高,许多久病、瘦弱之人都可用来来补身,老母鸡不但能补气补血,还可祛风,而且母鸡愈老,功效越好。
冬至养生适宜吃点花生,花生具有“护心”功能。花生在民间被称“长生果”,常食花生,可促进体内胆固醇分解,不但可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而且对防止中、老年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都有较明显的效果。
中医认为坚果多性味偏温热,多数能补肾,与冬季的对应脏器“肾”正好呼应。中医认为核桃仁味性甘温,有“黑发,固精,治燥,调血之功”。每天吃20克左右核桃,能补肾固精,润肺止咳、化痰定喘,顺气补血。
冬至适宜吃栗子,栗子含有丰富的营养,如钙、磷、铁、钾、维生素A、维生素B1等微量元素,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尤其适用于因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或者中老年人腿脚无力、小便频多者。
桂圆又称龙眼,能养心安神,有助缓解健忘、失眠,比如素食的人冬天常喝白菜汤,体质偏寒性容易手脚冰冷、晚上难入眠,这时把龙眼干、红枣加姜煮水喝,通常能帮助入睡。另外,比较劳心的人也容易耗损心脾气血,吃点桂圆更能有效达到补益功能。但要提醒的是虚火旺或有热性体质的人,不能吃桂圆。
教儿且覆掌中杯。
路迷何处见三秦。
还应说着远行人。
理郡无异政,所忧在素餐。
徒令去京国,羁旅当岁寒。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
已怀时节感,更抱别离酸。
私燕席云罢,还斋夜方阑。
邃幕沉空宇,孤灯照床单。
应同兹夕念,宁忘故岁欢。
川途恍悠邈,涕下一阑干。
一衰复一荣。
悉心地孕育着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