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信息 > 招生就业 > 就业信息 >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我校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工作

2016-02-29 11:01 浏览次数:90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中专毕业生择业就业已成为当前社会与学校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影响大。我校近几年招生人数不断呈上升趋势,也不可避免地使我校在毕业生择业、就业形式上尤显严峻。因而,作为学校及校就业指导中心更应该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毕业生服务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做法,拓宽就业渠道,适时搞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活动,使我校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

  一、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工作思路

  众所周知,目前中专生就业形势严峻,仅今年我省大专院校毕业生共计两万四千余人,中专毕业生有近四万人,加之每一年未就业人数基数不断的增加,而今年新增就业岗位仅八千多个。就业难度最大的主要是专科生和中专生。从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各类企业纷纷实行改制,实施减员增效,造成企业职工下岗、转岗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加大;(二)是部分企业盲目追求用工的高消费,中专生年龄小,、层次低、专业窄、思想不成熟,在与大学生的竞争中不占优势,由此导致中专毕业生就业难;(三)是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目光还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四)是部分中专毕业生业务不精、质量不高,在用人单位使用中表现欠佳,由此影响了整个中专生群体;(五)是中专学校自身原因,有的中专学校办学条件较差,专业设置随意性大,管理不规范,使中专学校在社会上的整体形象下滑。面临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能退缩。退缩是没有出路的,因为解决不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招生,而且还会直接关系到我学校的生存和发

  展,这巳成为各中专学校不容回避的问题。

  解决好我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变工作,让我校学生全面了解今天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让学生掌握求职技巧,同时鼓励、教育学生自创市场、自谋职业、自我发展,并通过与家长建立相应和广泛的联系,引导家长从思想上走出就业观念存在的误区,认清形势,与学校一道做好学生的择业就业工作;其次,根据我校毕业生的特点组织专门人员到全民健身体育中心和相关较适宜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对口部门,征求他们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到基层乡镇企事业单位和比较能适宜我校毕业生就业的部门进行走访座谈,摸清社会对中专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及接纳程度,也认清当前中专生就业工作和所面临的形势。在此基础上,全面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规定,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个整体工作思路,以确保我校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实现毕业生资源合理配置。

  二、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

  我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是负责研究、制定和全面落实学校毕业生有关就业的规定、措施,开展相关技能培训,为学生搜集和提供就业信息,引导和组织毕业生多渠道、全方位顺利择业和就业的实施部门,这一部门的设立对我校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同学校团总支、学生科、教务科及训练科等部门开展毕业前教育和就业指导,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还要走出学校,了解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渠道。学校现已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做为头等大事来抓,全校各部门也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校主管领导亲自主抓,真正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抓紧、抓牢。与此同时,学校还将加大宣传力度,并准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学校及我校的毕业生,还可以上人才信息网推荐毕业生,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广造声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开展好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大中专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已逐步被人们接受。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统分”制度的局限,现在有些学生及家长的思想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在看待就业问题上,他们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在如何教会毕业生正确对待就业问题上,必须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正确实施就业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

  (一)搞好入学之初的起始教育。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对这项工作应抓早字、争主动,常抓不懈。众所周知,中专学校生源的多寡,除教学质量之外,主要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个学校即使教学质量高,如果毕业生就业不理想,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1.进行人学教育,使学生去掉自身的优越感。教育学生认清形势,使他们一入学就俯下身子努力学习、训练,那种考上了中专跳出了“农门”就一劳永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使学生认识到日后的就业严峻性,去掉“骄气”,自我施压,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相关业务技能,为日后就业打好基础。

  2.我校学生由于学校办学的特殊性,大多数同学在校期间由于衣食住行的优越条件,使他们在个人追求和对社会的清晰认识上都有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因此我们还应加大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奉献,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愿望的关系,教育学生明辩是非,消除对学校教育的某些错误认识,纠正某些偏差,从而立志学习、奋发向上。

  (二)加强毕业前教育

  1.引导毕业生对就业进行理性思考。教育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要眼界过高,不能仅凭个人愿望而两眼盯着热点部门和热点岗位,而应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能力作出正确选择。教育学生不能走极端,

  当遇到挫折时,就消极对待。在就业问题上要体现出毕业生的自主性。

  2、加强毕业生的相关技能培训。随着当今社会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在校期间应根据社会所需和个人专业需求加强个人技能的培训。比如在计算机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单项裁判员资格等的培训与认证。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扎实有效培训和学习的使我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能优于竞争对手

  3.对毕业生进行创业意识和创造精神教育。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工作做起。成长成才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韧性,要有耐性。

  (三)抓好毕业生就业教育

  我校学生毕业离校时由于年龄较小和社会经验的欠缺,对未来、对前景感到茫然,思想可能有些波动,针对此种现象,就业指导中心在教育、和相关的针对性活动上应做些具体的、直观的安排:1.认真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日程安排;2。请校领导和有经验的老师给毕业生作思想教育报告;3.认真学习省、市、人事部门下发的有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文件;4.及时为毕业生提供用人信息;5.利用好学校的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等工具加大宣传力度。6、在毕业生中开展就业形势讨论座谈会。

  (四)将就业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环节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将就业指导融入到正常的教学环节中去并配备专、兼职就业指导教师进行授课,使我校学生从入校开始逐渐的在正常的学习过程中去认识和掌握就业的技能、思维及方法等。我校学生在校学习、训练共有四个学年,将就业相关知识以递增的方式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毕业前掌握和具备一定的就业技巧,通过就业心理培养、个人自荐等诸多方面的不断学习,使我校学生在就业的“起跑线”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疏通就业渠道

  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是连接人事、劳动部门“人才交流中心”与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桥梁。各级政府“人才交流中心”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组织建立的,是专门从事就业信息服务的机构,信息量大,应用性和及时性强。而我校在此项工作的开展及投入上还有很大的不足,这使的我校毕业生的相关信息不能与外界广泛交流。因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在学校的支持和各部门的广泛配合下应在长期收集“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提供的信息、并对获取的就业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分析,便于毕业生就业参考应用上大

  下功夫。使我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能早日实现信息搜集、加工、查阅一体化管理,加快信息手段现代化步伐,实现微机的专门联网,实现就业供需信息的科学管理。同时,就业指导中心还应对每届毕业生根据其原户口所在地、所学专业、择业愿望、爱好特长、实际表现等情况归类整理,建立起毕业生档案,然后根据就业信息中用人单位提供的条件和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向用人单位推荐,这样做能为毕业生找到最能发挥本人特长的单位,达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都满意。

  五、适时搞好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

  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是落实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方式。我校就目前来讲举办双向选择活动还有条件差距。相信随着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逐步落实和我校毕业生就业择业能力培训工作的不断提高,在我校召开供需双向选择洽谈会应为期不远。

  六、认真做好“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不断学习提高就业指导能力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纸上谈兵”更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广泛的与外界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成功经验的部门学习交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学习来不断提高我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能力

  七、建立健全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服务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包括到位的市场主体,而且包括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毕业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和市场主体的局限性存在着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人人才市场时需要社会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国家制定相应的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法规、规定,保障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合法权益的逐步实现。我校也正在逐步建立一个高效的就业指导机构,学校领导亲主自抓,学校各部门齐心协力搞好配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正在为加强毕业生的指导、信息服务、政

  策咨询、思想教育等方面不断努力工作。就业指导中心正在成为架起连接毕业生与社会各部门的一个桥梁。

  • 电话:0931-8651409 8495972 13919396563
  • Email:wxy19792008@sina.com
  • 地址:兰州市嘉峪关东路42号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
  • 备案/许可证编号:陇ICP备2023002164号-1
  •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4275号